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新聞資訊

論壇

溫哥華地產

大溫餐館點評

溫哥華汽車

溫哥華教育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上海人"拎馬桶的日子總算到頭了"

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新華社報報道,上海市黃浦區普育東路101弄,已經沒了往昔倒馬桶刷馬桶的聲響,靜謐祥和。


居民張陸一家三代人,蝸居在18平方米“小梁薄板”房子裡近50年,如今擁有帶獨立廚衛新房子,夢想成真。

今年9月,1.4萬餘戶“拎馬桶”改造任務提前完成,這場歷經30餘年、涉及上百萬居民的“攻堅戰”取得歷史性成果。


“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,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”、“城市不僅要有高度,更要有溫度”。

習近平從出任上海市委書記到中共總書記,強調“老舊社區改造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”“我們的城市不能一邊是高樓大廈,一邊是臓亂差的棚戶區。”上海以無衛生設施舊住房提升改造為抓手,從攻堅“如廁難”到改善整體居住環境,改寫老上海的生活圖景。

“以前天不亮就得拎著馬桶到公廁傾倒。冬天凍得手發麻,夏天異味環繞,遇上雨天步步難行。”在彭浦新村生活38年的張翠英,回憶裡充滿苦澀。

彭浦新村位於上海市靜安區,屬於上海市中心城區。高樓大廈現代繁華與簡屋陋室裡“難言之隱”,形成鮮明對比。

拎馬桶,是昔日數百萬上海居民生活日常。一方面是老城區最初基礎設施條件和設計不足,另一方面因為當時人口密度大、居住面積小。

上世紀90年代初,上海人均居住面積只有6.6平方米,有數十萬戶家庭甚至低於4平方米。大部分老舊的石庫門建築在建造之初就沒有專門設計衛生間,往往一個弄堂只有一個公共廁所。

上海黃浦區進賢路,至今依然保留著石庫門裡弄的傳統建築風貌。

“拎著馬桶,每天跑幾趟倒糞站,年紀大了真不行。”住在進賢路138弄、今年84歲的邵寧驊說,“早些年也想過自己裝馬桶,但是房間只有9.6平方米,個人沒有能力做啊。”


徹底消滅“拎馬桶”,難在分散,上海市下轄16個區都有分布;難在協調、難在技術、難在保護,有些老建築是文物保護點。

上世紀90年代,上海啟動舊區改造。到2022年7月,上海中心城區全面完成成片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3000萬平方米,受益居民約130萬戶。

上海全面摸排零星舊改地塊、老鎮老街等無衛生設施舊住房,2023年最終錨定1萬4082戶,並制定兩年完成改造任務目標,進行最後拔點攻堅。


小馬桶撬動安居大工程。2023年至今,上海完成約38萬平方米中心城區零星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,完成約85萬平方米“小梁薄板”等不成套舊住房改造。推動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9176台,實施老舊社區改造4000餘萬平方米。

“拎馬桶的日子總算到頭了,阿拉的生活終於改善了。”彭浦新村回遷居民幸福之情溢於言表。

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的規劃,到2025年底,上海將基本完成“小梁薄板”房屋的改造任務,到2027年底全面完成改,2032年前完成所有不成套職工住宅的改造工作。

如今上海清晨,老弄堂裡再也聽不到倒馬桶聲響。這“多1平方米”的幸福蛻變,正是中國式現代化中民生溫度的鮮活注腳。

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來,大陸累計改造30多萬個老舊社區,惠及1.3億多城鎮居民。




不錯的新聞,我要點贊     無評論不新聞,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2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.0025 秒